当前位置: 首页 >>文学作品

家风无声润心田——读《百年守望》

发布者:纪委(监察局) 发布时间: 2016-07-01 字体:[ ] 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

读完《百年守望》,是在潇潇的雨夜。书桌前的灯光是温暖的,游离在文字里的思想是透亮的,我的心已完全沉浸其中。这本书必须用心灵阅读,而不能浮光掠影地浏览。因为,这是一片与物欲名利无关的精神风景,是一方“苍生大医”坚守人格的纯净天空。

光是看看书名,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。作者冯永增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时代。在那个时代里,有他的生活,他的情感。掩卷沉思,那股浸透血脉的家国情怀,穿透时空的生命强音,经久不散。

作者的父亲冯顺镛老先生当年是临安县城一名德高望重、医术精湛的医生。作为整部作品的主角,自是浓墨重彩。这位平凡的医者,用一颗善良、平和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。他的一言一行却无不诠释着“医者仁心”的大义:为拯救国难,他随冯玉祥旧部参加了震惊中外的“血战台儿庄”,勇赴抗日前线救治伤员;在战乱的民国时期,他慷慨解囊、举债行医,免费为临安民众治疗脑膜炎,挽救了上千患者的生命;他作为临安“五人民选代表”,迎接共产党解放军进驻临安城,为新生的共和国忙碌奔走……

冯顺镛为临安的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,也被载入了《中共浙江临安革命斗争史略》一书。“父亲含笑离开了人间,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,然而却留下许许多多真、善、美的亮点。这些亮点就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灯塔,只要顺着走,不会迷路,也不会触礁。”父亲最后的时光,在作者笔下,竟充盈着丝丝缕缕的暖意。

是传奇,没有偏方,人间正道是沧桑。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老医生,值得我们尊敬。“于时世而行古道,处冷地而举热肠。”他从来不以世俗的是非观去论对错,在他眼里,只有需要治病的人,而他必将倾力救治。善举看似偶然,实则是真与善的本性带来的必然,是智者胸怀和气度的体现。草根大义,涤荡在后人心里的是浓浓的温情。在作者的回忆中,一天24小时,其父总是随时被人接去出诊。这位奔走在民间用生命书写医道的父亲,当之无愧地成为冯氏优良家风的一面镜子。

“文化人格看上去是一支破残的毛笔,一具老迈的躯体,却是中国人的延续命脉。”一个甲子行医飘摇,端正操守心存善念,医术与人格熔为一炉,锻造得炉火纯青,别有况味。对中华文化人格的灵魂“君子之道”的坚守,于冯顺镛,正是他的信仰和生命所系。

“从善如流才是真正的美德,大伯如此,二伯也是如此。父亲的行为和他们如出一辙,这里有遗传基因,更有言传身教。传统的美德,在我们冯家族人的前辈中已经树起了一块耀眼的丰碑,远近都能看见。”

在冯顺镛言传身教之下,在冯氏家庭优良家风的熏陶之下,子女们从善崇德、脚踏实地,大多成为各个领域中的拔尖人才:有的走上济危扶病的岐黄之路,著书立说,成为医学专家,得到社会的赞誉;有的成为优秀的白衣天使、百姓拥护的人大代表和技艺精湛的机械专家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从老大到老五,五个子女都曾穿上军装,光荣赴朝参战……

一个人站在时间的窗口回溯过往,那个大家庭曾经的琐碎,竟是那样的生动真实,那样的其乐融融。“虽然是堂兄弟,却像亲兄弟一样,坚守着我爷爷临终前对他们的嘱托,相知相识,厚爱有加……每当困难降临时,总是两位兄长伸出援手,既是兄长,更似父母。”……这样的文字,让我们感到了平凡日子里那潺潺涌动的爱意,那滋润每一个人心田的好家风。

一个人、一个家庭的历史,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缩影。如果没有作者手中的笔,那些珍贵的历史碎片,一定会淹没在时光深处。书中那些洋溢着人性的光辉,温暖、鼓励着我们。我想,冯永增晚年的努力,难道不也是在发掘我们生活中的“精神富矿”么?多一些这样的“精神富矿”,多一些感染心灵的“精神路标”,无声的家风,一定会凝聚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。(陈利生)

(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