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言论、观点

年轻干部要重“德”轻“得”

发布者: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: 2010-04-08 字体:[ ] 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

    据报载,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在讲到自己的“施政纲领”时,用“宁可无得,不可无德”作了概括,意思是宁可自己获得少一些甚至没有,也要凭着共产党人的道德良心,干实事,干人民群众满意的事,让人民群众多多得益,保持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本色。

    诚哉斯言,一句重“德”轻“得”,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伟大胸襟。回顾历史,中国历朝历代皇帝都是家天下式统治,虽然也有像汉高祖刘邦那样厚德爱民的,但最终超越不了重得享乐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怪圈,终归被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所淹没。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,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共产党人,自成立之初,就以立德取信于民,不谋个人和一党私利,胸怀天下亿兆苍生,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,以拯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己任,不仅解放了全中国,而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,让亿万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。正因为共产党人摒弃了个人的私利所“得”,树立了博大的社会主义、共产主义道德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。“宁可无得,不可无德”就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党员干部勤政为民的最好体现。

    但是,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,有些党员干部的“德”“得”观却发生了偏移。少数党员干部身为人民公仆,却不为人民谋利益,反而为一己私利奔波忙碌,失去了党员干部的起码道德,结果必然是身败名裂。解放初期的张子善、刘青山自认为劳苦功高,“德”与“得”的天平发生了倾斜,丧“德”求“得”,得到了不应该的“得”,丧失了不该失的共产党人之“德”,最终落得遗臭万年的下场。陈希同、陈良宇之流,趋“得”避“德”,腐化堕落,大肆侵吞国家财物,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正如陈毅所说:手莫伸,伸手必被捉。重“得”轻“德”,必然会被人民所唾弃,被历史所淘汰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“德”“得”观,就要学习周恩来总理,一生光明磊落,清正为民,呕心沥血,为人民事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敬业精神;学习焦裕禄带领群众为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而战盐碱,斗风沙,献身于兰考大地,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的创业精神;学习张云泉甘于吃苦,乐于奉献,为维护泰州社会政治稳定,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,舍小家为大家,心系群众,埋头苦干,不辞辛劳的奉献精神……他们都用自己的全部精力,甚至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,树立了一座座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丰碑。他们失去的是个人所得,“得”到的却是党心所归,民心所向,青史留名。

    当然,我们共产党人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、没有七情六欲的神仙,关键是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,尤其是年轻党员干部,全面建设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更需要多作贡献,肩负的使命更大、任务更重。年轻干部何以当此重任?重“德”轻“得”是必然选择。《礼记》曰:德者,得也。《资治通鉴》曰:义立而王,信立而霸。义、信即德之本。高尚的道德品质,严格的道德自律,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,年轻干部只有继承发扬传统的道德精华,以重“德”轻“得”作为我们的道德规范,自觉把个人利益的实现建立在群众利益实现的基础上,使个人价值的实现符合并服从于社会发展要求,自觉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道德观,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,把公而忘私、艰苦奋斗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、为人民谋福利作为行动指南,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责任和奉献,才能无愧于党的培养、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,我们的“得”和“德”才能在后天下之乐而乐中获得升华。

2007年11月